圖為電影《革命者》劇照。
圖為電影《1921》劇照。
圖為電影《守島人》劇照。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批優秀的國產影片陸續與觀眾見面,在大銀幕唱響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之歌,生動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迎來強起來的偉大歷程。
——編 者
電影《革命者》——
獲取信仰的磅礴力量
饒曙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電影《革命者》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以具有時代性的審美樣態和創新性的藝術表達,將鏡頭聚焦我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再現其“憂國之所憂,哀民之所哀”的赤誠之心,以信念和實踐熔鑄革命豐碑,感召萬千仁人志士救亡圖存。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釗一生的生動寫照。1927年4月28日,這位年僅38歲的革命者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無限希冀,從容就義。94年后的現在,一處處紅色坐標屹立中國大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通過光影詩篇重溫這位革命先驅波瀾壯闊、轟轟烈烈的一生,讓當代青年重見革命火種散播的初心追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深入挖掘并精心遴選史料是真實反映歷史的出發點。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革命者》從近千萬字的史料中擷取李大釗的革命事跡,以點帶面地呈現李大釗一生中的幾個重要片段。影片打破傳統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線性敘事手法,采用多線索、多視角的敘事結構,將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第一次國共合作、 三一八慘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等眾多文獻資料中的歷史瞬間提煉、重組、縫合進影片中,形成了影像的復調,譜寫了一曲革命與青春的雄渾交響。
《革命者》對歷史事件的呈現,并非單純的編年式堆砌,而是借助事件對李大釗的思想動機、行為方式和道路選擇進行內在支撐,使其成為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從游行隊伍前的堅定不移,到獄中的從容不迫,再到絞刑架下的慷慨赴義,觀眾看到的不是一般的歷史敘述,而是一個具象的馬克思主義者“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艱辛歷程。這讓觀眾深切體悟到李大釗“背黑暗而向光明”的精神品格。
《革命者》在人物塑造上并未對李大釗的精神思想和人物形象進行先入為主的處理,而是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傳神刻畫,進行了全方位地還原。創作者并未刻意懸置其不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而是通過具象的情景還原其精神思想生發的現實語境。創作者也并未滿足于對其精神思想的單向度描摹,而是以頗具情感沖擊力的鏡頭語言刻畫出了李大釗的夫妻情、父子情和師友情,為觀眾生動還原了一位集丈夫、慈父、良師益友與錚錚烈士于一身、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影片將人物的精神思想內化于歷史個體豐富的情感生活之中,讓人物的精神思想和個人魅力更加深入觀眾內心。
影片十分注重對人物群像的刻畫,賦予其個性化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讓人物更加真實和立體。值得注意的是,創作者并未止于對知名歷史人物的群像塑造,而是將大量鏡頭給予阿晨、慶子、徐三等深受李大釗影響的貧苦百姓,具象呈現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以及堅定意志,進而凸顯李大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革命信仰。這種創作手法不僅勾勒了上世紀20年代初中國“販夫走卒亦有救國之志”的革命圖景,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李大釗感召青年的力量,也強調了歷史進程中人民的力量。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聆聽李大釗革命精神的時代回響,《革命者》促使我們銘記光輝歷史,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悟信仰之美,獲取信仰的磅礴力量。
展現崇高的追求和向往
黃建新(電影《1921》監制兼導演)
1921年7月的一個夜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一座居民小樓中開幕。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作為一名1974年入黨的黨員,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創作一部電影再現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我感到非常光榮、責無旁貸。
慶祝建黨90周年時,我執導的電影《建黨偉業》從1911年講到了中共一大召開,電影《1921》再來講述建黨這段歷史,能否拍出新意是對我們的挑戰。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采用近乎編年體的方式,讓觀眾從一系列歷史大事件中看到歷史的走向。我們認為,拍一部情節性很強的故事片,有貫穿的人物,有矛盾對立面,有自洽的邏輯、貫通的情感,今天的觀眾才會更有新鮮感和代入感。但革命歷史題材的藝術虛構,必須建立在真實史料的記載之上。自2016年接到邀約后,策劃團隊分赴歐洲和日本,在圖書館、檔案館查找和搜集資料,挖掘新的史料,視野隨之打開。
《1921》以國際視野用多線敘事說明,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上海是當時各種外來思想活躍傳播之地,共產國際的代表曾來到上海。在日本警視廳的檔案館,我們發現了記錄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開會的文檔,在上海檔案館也找到了能夠佐證的史料。所以電影中設計了兩條暗線,分別展示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日本特工在上海的活動,都遵循著歷史發展的軌跡。
《1921》強調青春感敘事,用電影的方式走進中國共產黨人“開天辟地”的精神世界。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齡28歲,他們代表了當時全國的50多名黨員。新生的中國共產黨給近代飽受戰亂、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送來了光明和希望,只用了28年就徹底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重振中華民族的自信,這是多么偉大的力量!這種堅定理想、敢為人先的精神,能夠與今天的年輕人產生共鳴。
從寫實的角度來看,電影難以超越文字,文字可以記載更真實的細節,電影則通過一系列視覺流動傳達精神的內蘊,因此,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關鍵。我們希望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覺得與他們有親近感,他們的精神可以觸碰,彼此的生命有所重疊。
在《1921》,我們盡力刻畫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陳獨秀非常“個性”,電影里有很多圍繞這個性格特點的刻畫,比如,五四運動一結束,他就義憤填膺地上街發傳單,以致被捕入獄。李大釗性格沉穩,思想活躍,他在電影里的臺詞中肯又尖銳。李達是性情中人,也是“執拗”的,他冒著被跟蹤的危險去印刷廠,只為把“百姓”二字改成“人民”,目的是讓大眾知道“人民”才是主人。
在《1921》,我們希望通過象征性、藝術化的手法刻畫人物,不僅講述道理、再現歷史,也呈現電影的獨特魅力。片中有一段戲,毛澤東在法租界隨著慶祝國家獨立日的法國人進入總董官邸時,被門衛攔住了。他開始反思,在上海的街頭奔跑,他跑過南京路,跑過外灘,想到自己年少時反抗封建家長,參加反帝運動,逐漸樹立救國救民的理想,最終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一系列蒙太奇的剪輯配合著音樂,呈現了理想激揚的生命歷程。這樣的畫面之下,人物形象在革命理想之外,還有著豐富的生命情感。相信多年后,觀眾還會記住這個畫面。
影片設置了一個小女孩的形象。1921年,李達看見了對面窗臺的小女孩。2021年,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門口也有這樣一個小女孩。我們通過這種非寫實的表達形式,向觀眾展示精神的延續。
《1921》創作歷經近5年,凝聚了幾百名電影人的心血,大家一直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100年來中國發生的歷史巨變,我們每個人都感同身受。希望它為觀眾呈現一段豐富的歷史,展示一種崇高的追求和向往。
電影《守島人》導演陳力——
拍出我們心中的“人民楷模”
本報記者 任姍姍
電影《守島人》全國公映,接力棒交到了觀眾的手里,作為導演的陳力充滿期待。
2019年春節,大年初四,陳力第一次來到開山島。這位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女導演,曾憑借《血戰湘江》《古田軍號》《海棠依舊》等影視作品,多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拍一部講述“人民楷模”王繼才和妻子王仕花守護開山島32年的電影,她的心里沒有底。
“那天上島,細雨蒙蒙,甚至還有一點冰雹,船距離碼頭還很遠的時候,就看到有個瘦瘦小小的身影,一直在向我們招手。”船靠岸,王仕花熟練地拉起纜繩,一把將陳力拉到岸上。陳力一眼看到,王仕花的手很粗糙,“這樣一個瘦小的身軀,一定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留下了如此歲月痕跡”。
自此,《守島人》主創團隊三上開山島,上島就一件事,聊王繼才,聊開山島的32年。令人意外的是,王仕花的回憶里并沒有苦澀,而是充盈著幸福感。
開山島差不多有兩個足球場大,距離最近的陸地約12海里。這里人跡罕至,曾多年沒有淡水,沒有電,也不通網絡。開山島的戰略意義十分重要,它如同黃海前哨,1939年日寇曾以開山島為跳板,登陸連云港灌云縣。王繼才說過,如果當時我們這個島上有人值守,日寇就上不來了。這句話被寫進了電影《守島人》。
王繼才最初上島是臨危受命,“組織上需要人,他就去了”。守島的念頭也簡單純粹,他覺得“答應了組織就要做到,沒找到合適的接替者,那就接著守”。在他心里,“開山島再小,也是國土的一部分,守島就是衛國”。王仕花上島則是主動奔赴,王繼才勸她下島,她只一句話:“你守島,我守你”。
聽了王仕花的講述,陳力十分羨慕:“他們的情感是質樸的,信念是一致的,在對開山島的那份深情中,找到了一種共同的幸福和溫暖。32年堅韌與堅守的背后,是一段平淡卻充實的人生。與王仕花第一次見面后,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部電影拍好,把他們帶給我的真實感受傳遞給觀眾。”
《守島人》拍了春夏秋三季又拍了冬季,前前后后總共5個月,影片中有大量雨雪、臺風的戲份,95%以上都是實拍。
《守島人》中,劉燁扮演王繼才,宮哲扮演王仕花,侯勇、孫維民、宋春麗等多位優秀演員出演。陳力對演員的要求只有一條——不演。為達到“不演”的效果,所有演員除了前期“下生活”,開拍前半個月就來到島上,在烈日下暴曬,在暴風雨中摔打。為真實再現王繼才守島如守家的熟悉感,拍攝中,劉燁在島上來來回回奔跑卻從不低頭看地面,為此摔了數不清的跟頭。最開始,劉燁化裝要兩個半小時,后來只需要一個小時,因為身上的瘀血、疤痕已是真實的存在。
大家好像都注入了一種精神,相互托舉著,也彼此成就著。他們在福建平潭“還原”了一座開山島,拍戲過程中,海風最小也有5—6級,最大超過10級。開機第一天就遭遇9級大風,很多人一起扶著機器才能繼續拍攝,但沒有一個人要求下島。片中有一場戲,王繼才最后一次找人武部長王長杰,身患肺癌晚期的王長杰已在病榻之上。侯勇為呈現一個人在彌留之際的狀態,下了很大功夫揣摩、練習,他的現場表現力讓陳力很是驚喜。不論名氣,不論資歷,在這部戲里,哪怕只有一個背影、一個側面,所有演員都全力以赴。
陳力說,這是她見到的最感性也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片場。大家沉浸在劇情里,拍攝中有很多次在場的人都哭了。刮大風,迎暴雨,攀懸崖,沖巨浪,他們一次次挑戰自己的極限,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項工作,而是要完成一項重要使命。
電影上映了,觀眾評價《守島人》是守正創新之作。很多人在電影里看到了那個“奔跑了32年的王繼才”,被他感動著、鼓舞著,為他流下了淚水。陳力說:“我們只是把真實生活表現了出來,把那個活在我們心里、讓我們深深感動的‘人民楷模’,用電影語言講了出來。”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2021年07月06日 20版)
原標題:光影譜寫百年征程
責任編輯:陳仕超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