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每逢重要歷史時刻,都少不了新華社攝影記者的身影。他們是見證者,更是記錄者,他們將偉大瞬間永遠定格在鏡頭里。本期《我在現場·照片背后的故事》帶您走進拍攝建黨百年華誕照片背后的故事。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七月一日的慶祝大會是我繼國慶70周年報道后第二次在重大活動中“把守”觀眾席。被人海包圍,難免會感到慌亂和無從下手,特別是四面八方充滿善意的、緊張的、期待的目光向你投來。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表情特征,合唱團隊員的表情飽滿昂揚,盡全力激情表達;軍人的表情嚴肅剛毅,莊嚴中透著力量;而來自各行各業四面八方的群眾隊伍,他們的表情就略顯緊張——這畢竟是他們一生中最值得銘記的時刻,巨大榮譽和盛大場合的壓力中,就連呼吸都顯得小心翼翼起來。
隨著歌聲響起,大家的表情在熟悉的旋律中逐漸放松,在這中間,一位老人的表情顯得格外放松和愉快,他隨著節奏揮舞旗子,臉上洋溢著快樂,好像是坐在自家的院子里隨著音樂搖曳,或是和老伙伴們一起回憶年輕時的榮光歲月。
沒有記錄到感動,也沒有記錄到爆發,但我覺得自己記錄到了幸福。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飛行慶祝表演。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張照片,是組成“100”字樣的直升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拍攝的。這個畫面,我在腦子里醞釀了好久。在活動之前的培訓會上,前輩建議我們把要帶的設備和要拍的畫面,提前列一個清單。這個方法真的好用。我的位置在鐵架子上,分配任務的時候要求我走到國旗南側的中線上拍攝國旗護衛隊。根據列表,合唱團唱到《新的天地》時,我就提前從鐵架子上爬下來,等央視的直播攝像機移動時,跟著移動到了中間位置。為了讓構圖更緊湊,我跪倒在紅毯上拍攝。因為前一天晚上下了雨,所以跪下的一剎那,涼涼的雨水就透過褲子濕到了膝蓋。不過,按快門的時候,因為精力高度集中,早就忘了時間,忘了外界環境的存在。我原來拍的是橫片,經過編輯的精心剪裁,畫面更加緊湊。
每一次重大報道,都是團隊合作的成果,背后凝聚著無數人的付出。用一個詞來形容當天的采訪感受,就是莊重。這次慶祝大會的時間不長,但是氣氛莊重又熱烈。在天安門廣場,在嘹亮的歌聲中,我們銘記歷史,展望未來。和莊重相對應的,讓我想起了歷史的沉重,和未來的重任。這一百年來,烈士們用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而未來,就在我們的手里,在我們的肩上,任重道遠。等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我是69歲,希望那個時候,我還能有機會在現場見證歷史。
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這張照片我是從天安門城樓西紅墻南側的消防云梯車上拍攝的。從技術角度來說幾乎沒有拍攝難度:坐上云梯車升起后,選擇好合適的鏡頭,提前曝光取景,耐心等候飛機進入畫面右上角位置,按下快門、傳稿入庫即可。
同時,這也是一張有拍攝難度的照片。一是難在,如何在天安門廣場獲得這么高角度的位置。這離不開以往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大型活動中,一代代新華社記者的積累;離不開云梯車保障團隊,把我們安全送上38米高空;離不開技術團隊,讓我們能在1秒內把照片傳回編輯部;離不開云梯車上其他4名同事,大家通力配合,協作完成任務。這是團結合作的成果。
二是難在,如何選擇合適的云梯車位置。云梯車一旦升起固定后,就無法進行移動。雖然在以往活動中新華社有類似云梯車點位,但這次流程不同,現場畫面元素也有不少變化。所以我利用之前兩次演練的機會,反復尋找合適的云梯車角度,經多次試拍,記下最合適的高度和方位角。正式活動時,按圖索驥,很快到達既定點位,順利完成拍攝任務,拍到了和預想中幾乎完全相同的畫面。
三是難在,在高空中待了近5小時,如何克服內心緊張焦慮(略去1000字)。
于我個人而言,在慶祝建黨百年大會這一重要歷史時刻,能夠在天安門廣場高空見證并記錄,內心感到激動震撼,信仰再次受到洗禮。深感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唯有不懈奮斗,才能對得起這個偉大的時代。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飛行慶祝表演。新華社記者 張晨 攝
當飛行表演梯隊從天安門廣場上空呼嘯而過,建黨百年慶祝大會掀起第一陣高潮。鷹擊長空,傲視蒼穹。象征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的“100”字樣從國家博物館上空飛來,現場觀禮的青年學生手持鮮紅的黨旗沖著天空的方向,揮臂歡呼。他們與“100”字樣同框,仿佛像是在和百年歷史隔空對話,又像是在聆聽著下一個盛世百年的召喚。
這樣的畫面,在正式活動舉行前我幻想過無數次,內心有幾個不確定與擔心:拍攝點位附近是否能找到展現青春活力的觀禮群體?飛行梯隊是否會從點位上空合適的位置飛過?飛行速度太快,位于廣場東臨觀點位的我若反向拍攝數字是倒著的。
好在,一切時機和位置都剛剛好。當步話機里傳來同事提示“飛行梯隊馬上抵達天安門廣場”,我快速來到早已尋覓鎖定的身著白色上衣的大學生前排蹲下,舉起廣角鏡頭框下構圖,待“100”字樣飛入,按下快門,定格了這個期待已久的瞬間。
畫面中,青年學生們青春洋溢,朝氣蓬勃,他們為黨的百年奮斗歷史而振奮。下一個百年,他們定當奮進勃發,用青春畫筆描繪更加壯美的時代!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大會開始前的飛行慶祝表演。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每逢重大采訪活動,往往有偶獲的喜悅,也有求之未得的遺憾,攝影往往是美中帶有缺憾的藝術。拍攝建黨百年這樣的盛大活動,其實就是經驗加創意的比拼。拍攝在現場,功力卻往往在攝功之外。
即使身經百戰的大咖們,突然接到采訪通知恐怕也會有困惑。建黨百年慶祝大會這個題目太大了,如此宏偉壯觀的場景到底如何記錄,是每一位攝影記者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我的拍攝點位是在大會堂樓頂的東北角。經過兩次演練,很多人的反應覺得這是一個“廢角度”,因為正好面對央視高大的飛貓桿,干擾太大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始終覺得,像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這樣盛大的活動,必須拿出一張能夠展現全貌的照片才能生動展現這個偉大的歷史瞬間。天安門城樓和廣場的位置關系是不能忽略的考量,這是必須首先考慮的拍攝因素。飛貓桿影響畫面,沒有當然最好,可這就是現場。相對于建黨百年這樣的盛會,我感覺這是一個既需要重視,同時又可以忽略的因素。說重視,是要思考如何拍攝才能把干擾降到最低;說忽略,是指從追求畫面的價值看,這個干擾又如此不值一提。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我們從歷史中走來,終歸還要向歷史中走去。攝影者的腳步無止境,思考的路更是沒有盡頭。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飛行慶祝表演。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這次的報道,我主要負責的是編輯工作,但多年的攝影記者培養出的拍攝習慣,卻一直像小貓的爪子在我心里不停地撓。如何不影響編輯工作又能滿足自己成為攝影記者時的初心,這是我面對的問題。
6月30日晚上,我在一陣雷雨中來到新華社的新聞大廈,查看不同樓層的拍攝位置,走到21層時,我想我解決了難題:這里有一個窗戶正對著天安門廣場,前面幾乎沒有什么遮擋,即使是在雨中我也可以一覽無遺地看到被燈光點亮的天安門城樓、大會堂、國博等標志性的建筑,當然,還有更遠處的中國尊、央視大樓等現代北京的標志。
我站在窗戶邊,想象著空中梯隊組成“100”和“71”隊形、拉著彩煙飛過天安門廣場的畫面凝固在我的鏡頭中,窗外電閃雷鳴,我的心中卻出現了彩虹:既不影響我負責的編輯工作,又能照顧到我的初心,毫無疑問,這里是最佳的選擇。
7月1日清晨6點左右,我來到新聞大廈,帶著一塊抹布來到昨晚看好的地點,把窗戶擦干凈,隨后,又趕回到辦公室,和同事一起做好了編輯的準備工作。7點50分左右,我再次上樓來到21層。幾分鐘后,一切如約而至。
不到五分鐘,我已經完成了拍攝,趕回到編輯崗位,同事們幾乎沒有察覺到我的離開,只有我的心在砰砰砰地劇烈跳動著......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國旗護衛隊準備升旗。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36.8米——是我和同事們正在用照片記錄這一莊嚴時刻的高度……7月1日,我和4位不同部門的同事攜帶著專業器材擁擠在消防云梯車面積有限的吊籃中,懷著激動的心情用鏡頭記錄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這壯闊的場景。
巨大的消防云梯車矗立在中山公園南門外的長安街路邊,這是我第一次在重大活動報道中站在云梯車中拍攝。對于在會場西北高點的我們來說,更多的是如何展現好場地環境等宏大場景。
當國旗護衛隊在莊嚴肅穆的禮炮聲中,踢著正步沿著廣場中央南起人民英雄紀念碑北至國旗旗桿的紅色地毯走向升旗區時,國旗護衛隊猶如行進在人海中的航船,沿著紅色地毯的軌跡進發。國旗護衛隊整齊劃一、步伐一致,腳下的紅毯在現場無數的觀禮者密密麻麻身軀掩映下格外顯眼,我用手中的長焦鏡頭對準官兵踢腿的時機,看到他們行進到一處地毯展露較多的位置時果斷拍攝下來。經過剪裁使得照片中的視覺中心落在畫面中央的國旗旗手身上。整齊著裝的隊列和密集有序的觀眾形成了視覺上動與靜的映照,紅毯上堅定的步踏之音依舊能回旋在耳畔。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禮炮鳴響。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禮炮鳴放是慶祝大會的重要環節,國旗護衛隊伴隨著100響禮炮聲,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走向升旗區,氣氛莊重肅穆。
禮炮陣地在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之間,鳴放時,禮炮聲震耳欲聾,炮管噴出火舌,皮膚可以感受到沖擊波帶來灼熱感。每一聲炮響時,站在一旁的記者們都一起跟隨著“一顫”。
演練時,有記者問小戰士,鳴放時他們為什么可以紋絲不動。小戰士咧著嘴笑了笑“練出來了唄”。能看出來,越是輕描淡寫,背后的訓練就越艱苦。這些天有幸結識了這群小伙子們,認真又可愛的人真帥。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升國旗儀式。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我曾經在2018年元旦拍攝過人民解放軍首次執行天安門廣場升國旗任務,當時我選擇站在國旗基座東北角的位置,以懸掛國徽的人民大會堂東門為背景拍攝,這也是拍攝天安門升國旗儀式的常規角度。而這一次,我在接到任務之初就考慮一定要拍到與以往不同的畫面,能夠直接表現出建黨百年這一重大歷史時刻。
通過演練,我決定選擇在國旗基座北側拍攝,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紅色拱門、巨型黨徽造型以及“1921”“2021”字樣為背景,體現建黨百年的新聞主題。
大的拍攝方針確定下來后,剩下的就是對具體細節的把握。第一,不能站在平地拍攝,平地拍攝角度太低,海軍護旗手的帽子會與“2021”字標重疊,經過演練中比對我選擇了踩在三節梯子上拍攝;第二,要利用旗桿遮擋背景中的一個巨型燈桿,使畫面背景干凈,這就需要梯子的擺放點與旗桿的距離和相對角度十分精確,通過演練中的嘗試,我確定將梯子放在國旗基座北側一列沿南北縱向地磚的第6、7塊之間,正式活動時地面鋪了紅毯,好在地磚的位置還是可以辨別出來。由于我還承擔著在國旗基座南側拍攝國旗護衛隊護旗入場的任務,所以,我在慶?;顒娱_始前就將梯子早早地精確擺放到位,以免匆忙移動中位置出現偏差。第三,升旗照片主要拍攝升旗手甩旗的一刻,要抓住國旗飛揚到最高點、旗手動作最舒展的瞬間,同時要保證國旗不會遮擋黨徽和“1921”“2021”字標,所以我選擇用相機以每秒20張的高速連拍保證抓到最佳瞬間。略有遺憾的是與演練時拍的畫面比較,本張畫面中的國旗露出的五星不夠多,當然這確實有點可遇不可求。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我的點位在人民大會堂東門頂,能有機會在這個點位上進行拍攝和報道,我倍感光榮。記錄下天安門和現場觀眾的畫面,在我看來是此點位的拍攝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第一次演練中,我發現預先設定的點位并不是很理想,拍攝過程中會受到高架兩旁旗桿的干擾。演練結束后,我利用日常拍攝采訪的間隙,與同事一起重新設計點位,為照片拍攝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月1日當天的天氣情況變化較為明顯,4點至8點左右,天空以晴天為主,在我的點位會出現逆光的情形,而且我的位置與人民大會堂屋檐有一定的距離,如果水平直接拍攝,會有人民大會堂的屋檐進入畫面影響照片的構圖,于是我在拍攝過程中稍微踮腳,并將鏡頭適當向下扣一些,這樣就可以有效避開畫面中的干擾元素。當成功記錄下此張照片后,我心里十分激動,能用自己的鏡頭語言記錄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現場的畫面,展現日益強大的祖國,我覺得真是光榮而自豪。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翟健嵐 攝
這次大會,我的點位在天安門廣場的正北面,主要負責拍攝軍樂團與獻詞團??雌饋砘顒臃秶艽?,但為了保證大會的莊重與電視直播效果,拍攝時的限制其實不少。
因此,在第一次演練結束知道大會的程序后,我除了構思拍攝的角度、畫面外,還仔細盤算了自己的走位,爭取做到“步步精心”。后來我看,出現在同事們鏡頭中的我,幾乎都是貓著腰在兩個方陣中穿行的樣子。
在演練的時候,我就注意到獻詞團成員在最后朗誦到“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時會舉起右拳。青少年們聲音鏗鏘、動作有力、眼神堅毅、是獻詞環節的最高潮,我必須把這個畫面記錄下來。權衡再三,我決定從正面拍攝,以他們舉起的右拳為前景,廣場上的巨大拱門裝飾為背景,以突顯氣勢。但是因為現場有攝像機搖臂、話筒、旗桿、指揮臺等,需要找到一個角度,讓這些元素錯開——既不遮擋拱門,拱門也不遮擋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大字和毛主席紀念堂的牌匾。
大會當天我又在現場反復比較,確定好最合適的點位。因為這個舉拳的拍攝時間只有大約5秒鐘,而此后我需要在10秒內移動到軍樂團,下一個畫面的拍攝窗口只有6秒。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畫面一擊而中。
七月一日其實還是我的生日。這一天,能在天安門廣場記錄這百年盛典,對我來說,沒有比這更酷的生日了。
我想起了獻詞團的青少年每次訓練時給自己加油鼓勁的話:“建黨百年,廣場有我。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致獻詞。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任何一項大型活動,到最后一刻將預想拍攝的畫面傳回編輯部后,作為新華社攝影記者的我們,一直緊繃的心才稍有釋懷。
直到第二次演練前,我才最終被確定在青少年“獻詞團”前面拍攝。這個拍攝位置很“扎眼”。我得到特意“關照”,被通知在正式活動時盡量不要太靠前拍攝,盡量多用長焦鏡頭。
深夜抵達現場后,我遵照有關指示精神,準備將自己拍攝位置后撤,正在選點時,一位央視攝像記者就拍攝位置與我溝通。由于我們的證件都不能跨越長安街中間,我們就隔著警衛線,就新華社“獻詞團”拍攝位置進行了凌晨前的“楚漢界河”對話。
經過多次溝通,我們達成一致意見,我再后撤、與央視主機位并行拍攝。雖然不如我以前選點的位置好,但最起碼可以“和平共處”,不影響大局,可以圓滿完成拍攝任務。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2021年7月1日上午7時30分,隨著《唱支山歌給黨聽》的清澈歌聲在天安門廣場上響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緩緩拉開序幕。
我所在的位置,位于長安街北側、勞動人民文化宮附近的消防車云梯上,距離“核心區”較遠,長焦鏡頭“夠不著”,高度是唯一的優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做了幾次嘗試,最終將作業高度定在40米。
最初的緊張拍攝過后,我決定舒緩一下節奏,放下相機,仔細審視一下眼前的盛會現場。
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特殊的角度近距離觀看整個天安門廣場。此前雖然有兩次演練,但那都是在深夜,且會場布置尚未完工,無法掌握全貌。
極目西眺,從天安門城樓至南,一條紅毯鋪至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北側,黨徽和“1921”“2021”字標格外醒目。從我的角度看,整個天安門廣場酷似一艘航船的造型。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而后移至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之上。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就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100年前的小小紅船,如今已經成為一艘巨輪,引領著億萬人民乘風破浪……
想到這里,我便又舉起相機,“咔咔咔”……多張照片直發總社編輯部。經過后方編輯快速且巧妙的剪裁,“巨輪啟航”得以誕生。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紅旗招展,江山如畫;百年華誕,舉國同慶。如何用攝影語言展現慶祝大會的莊嚴感與儀式感,渲染熱烈振奮昂揚的氛圍,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標。我的拍攝位置在天安門城樓東平臺,在我身旁,有四桿醒目的紅旗,也是我一直想運用的視覺符號。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中,紅旗一直是一個獨特的意象,象征著革命,象征著希望,也象征著光榮和夢想。經過反復比對后,我爬上了東平臺的觀禮臺高點,用廣角鏡頭拍下了這個畫面:城樓上的紅旗迎風飄揚,與廣場上的國旗遙相呼應,華表、觀眾方陣、軍樂團、合唱團、獻詞團、人民英雄紀念碑、黨徽和“1921”“2021”字標等重要元素逐一鋪展在畫面里。
百年征程鑄偉業,風卷紅旗再出發。后方編輯獨具匠心,將原片裁剪成豎圖,摒棄了冗余的部分,畫面顯得更加緊湊。這也是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良性互動的一個優秀范例,互相信任,配合默契,才能出新出彩。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這次執行報道任務,我的拍攝點位是天安門前的東華表,處于合唱團和群眾方陣的前方,從這個角度往南看,鏡頭里是千萬張心潮澎湃的面孔,而一個背影格外引起我關注。她是合唱團的指揮,慶祝大會上一直堅守指揮臺,幾乎沒有機會轉身看一眼身后的大會盛況,只留給鏡頭一個背影。當慶祝大會進入尾聲,全場高唱《歌唱祖國》時,合唱團成員揮舞起手中旗幟,我把鏡頭推到長焦端,整個畫面被無數面紅旗織成一張畫卷,而女指揮正揮舞著雙手,似乎在編織這塊紅色畫布,我按下快門高速連拍,定格下她婀娜的背影。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慶祝大會現場和平鴿展翅高飛。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報道,在我心中是一次攝影業務的大考。
這次大考中,我負責鴿子放飛區、氣球放飛區的照片拍攝任務。為了考個好成績,我把預先的兩次演練當作模擬考,把從紀念碑到廣場東、南側范圍內的地磚挨個踩了一遍,在這片不大的范圍內來回走、不停試,構想出十多個可行的拍攝點位并預測可能抓拍到的畫面,然后根據慶?;顒拥牧鞒贪才?,在筆記本上勾勒出正式活動時的走位順序,希望可以在突出建筑物的同時,能拍出鴿群飛舞、蓬勃又不雜亂的效果。
而從“考場”走出,我卻也收獲了其他的感悟:攝影人的使命,是記錄,也是講述,更是塑造國家歷史記憶。身處這一時刻之中,我手中的相機仿佛不只是捕捉當下、完成發稿任務的工具,更是與世界和未來對話的橋梁。作為中國的攝影人,我們向世界共同講述屬于中國自己的故事,也為未來留存著屬于中國自己的國家記憶。
于我,幸甚至哉。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在拍攝這張照片時,大會已經結束,鴿子早已飛遠,氣球也不見蹤影,但這些姑娘小伙們還在充滿激情地吶喊著、跳躍著。
在幾次預演和正式慶?;顒又?,這些年輕人保持著飽滿的精神狀態,笑容和肢體動作都是整齊劃一的。在大會結束后,他們雖然還保持著隊形,但明顯放松了下來。一個女孩向著天安門做出年輕人拍照慣用的“比心”的姿勢,接著好多女孩都開始伸出雙臂,微笑著畫出了心形。我想,此時此刻她們的喻意是“紅心向黨”吧。
我使用了70-200mm鏡頭拍攝,讓黨徽、“1921”、“2021”字標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都進入了畫面,拍下了這張照片。剛把照片傳回編輯部,姑娘小伙們就散開了隊形。他們和我們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原標題:我在現場·照片背后的故事丨透過鏡頭見證百年華誕
責任編輯:曾令瑾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